|
 |
创新文化建设 |
信息类别: [公共形象设计-公关] 浏览次数:3656次 发布日期: [2007-6-27] |

|
一、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目标之一。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中国科学院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同时,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对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实践。中国科学院担负着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的历史重任,同时,还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贡献,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尽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阶段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并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在观念更新、目标凝练、体制改革、结构调整、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创新文化建设在知识创新工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全院职工的共识。因此,全面推进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适时的,这对全面实现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院党组于2000年3月下发了《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从2000年4月开始,先后在9个不同类型科研单位,开展了创新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2000年10月份召开的创新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各试点单位分别介绍了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经验和体会。创新文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特别是在发动群众、转变观念、组织领导、制订规划、行为规范、制度创新、园区建设、形象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不少好的经验。有的单位虽然没有被列为创新文化建设工作试点,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宝贵经验,对各单位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在全面推进阶段,创新文化建设要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以有力地促进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顺利实施,逐步形成激励创新、崇尚创新和勇于创新的创新文化体系。 二、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创新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园区环境、整体形象和规章制度是创新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创新精神、科学思想、价值导向、伦理道德、爱国主义精神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并服从服务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总体目标,为推动中国科学院改革与发展,促进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学术环境、管理环境、园区环境,营造科学民主、锐意创新、协同高效、廉洁公正的文化氛围。 建设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创新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抓出成效。 (一)正确认识创新文化建设的内涵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的共性内涵是:树立国家利益与科技创新目标相统一的价值观,革除实际上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发现轻发明、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管理等价值观念;以“科学、民主、爱国、奉献”优良传统和“唯实、求真、协力、创新”院风为基础,弘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尊重植根于团队合作的个体学术自由,营造百家争鸣、开放和谐的良好氛围;信守科研道德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环境;提供服务优质、信息便捷、园区优美的工作条件。 中国科学院各单位从事的科技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类型,因此,除具备创新文化的共同内质以外,还应根据本单位科技活动、科技目标的不同,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具体如下: 基础研究工作,应突出强调充分的开放流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挫折,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以国家需求为明确目标的群体攻关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应突出强调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性和技术攻关的战略性、关键性、集成性,强调不同学科的协同攻关,倡导顾全大局、协力创新的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公益型科研活动,应强调社会效益第一,坚持长期积累性和观测的严谨性,弘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锲而不舍、严谨求精的科学态度; 技术开发型科研活动与高技术产业化工作,应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法制意识和用户至上意识,弘扬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理念; 技术支撑型科技活动,应强调技术条件的先进性、有效性和信息服务的前瞻性、及时性,培植献身科学、全心全意、精益求精、甘当配角和无名英雄的精神; 科研管理活动,应强调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组织行为的严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