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之一:年夜饭
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节庆强度系数: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记忆,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恐怕是这个记忆里最耀眼的章节。有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1角钱的年夜饭时不会觉得寒碜反而甜美;有人感慨还是幼时清贫的年夜饭最有滋味。那是因为,我们虽然清贫,却拥有最大的财富——家人的关爱。
年夜饭故事
“很多年没有和家里人一起过年了,于是年夜饭就成了脑海里一道挥不去的纠缠。记忆中年夜饭经常是在姑妈家吃的,老少三代,从大年夜的下午就开始聚集在一起。晚上6时以后,便开始收拾桌子,摆放菜肴。冷菜通常有12道,荤菜不多。大人们边吃边谈,说着些陈年的发生在家里的笑话,大多是父辈们在孩童时代的趣事,孩子们虽然有时候听不懂,却也不插嘴,埋头猛吃。各家总是在午夜前赶回自己的家守夜,嘴边还留着年夜饭的余香。吃的并不是山珍海味,却让所有人感到用餐的愉悦。那一夜,我们只在乎身边一起吃饭的人。”
大事之二:放鞭炮
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为了将年逐走,人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节庆强度系数:9.5
燃放鞭炮的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老百姓一年难得聚在一起欢乐一回,带有喜庆元素的鞭炮自是不能缺席春节这一辞旧迎新的仪式。很多城市曾经禁放鞭炮,但后来又解禁。传统习俗的力量可见一斑。
鞭炮故事
在我国南方一座山上,生活着一种能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名叫“山”。每当新年快要来的时候,都要到山下偷东西吃。一次几个村民到山腰砍竹时用丢弃的竹节煮食。这时,正逢几个山下山。村民们吓得不敢动弹。这时,燃烧的竹节正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响。山始终不敢靠近村民。有一个机灵的村民又往火堆里添加了不少竹节,毕毕剥剥的声音就更大了。那几个山吓得拼命往山上跑。后来,村民们就把竹节放在火盆里,用它爆裂的声音驱赶山。
从此,每当农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们就要烧竹节,用以恐吓山,以求得新的一年的安宁。
大事之三:贴春联
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节庆强度系数:9
虽然在当代,人们有着种种理由不贴春联:空间狭小、与现代装饰不搭配、没有个性的词句……然而,春联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见春联承载着古老的年味儿,保持着强大的文化惯性。现代人更不妨来点创新,把春联这个传统好好保护传承下去。
春联故事
民间传说,有一年除夕皇帝朱元璋下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当到一户人家,他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为什么。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当朱元璋巡视完又路过这里,见到这户还没有贴上春联,问是怎么回事?主人恭敬地说,春联是皇上亲自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非常高兴,赏给这家30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