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行业专家 学员风采 在线考试 证书查询 求职信息 人才招聘
专业课程 风尚前沿 礼仪课堂 形象设计 形体训练 论文中心 教学工具 风  尚  圈
  人物排行榜
  资格认证
   礼仪培训师
   形象设计师
   服饰搭配师
   陈列师
   形象顾问
   色彩搭配师
   形象管理师
   广告策划师
   礼仪培训班...
   形体顾问
   发型师
   礼仪主持人
   模特
   包装设计师
   健康营养师
   化妆造型师
  课程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详细信息  

校园礼仪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作用
信息类别: [国际视野]  浏览次数:2082次   发布日期: [2020-7-9]

       预防校园欺凌是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安全幸福的校园生活是教育的使命与职责。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  柳蓉         

(360百科)
       少年犯罪目前正呈现出年龄程度低龄化与凶残程度加深化的发展趋势,如2019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犯罪心理异常缜密,完全超乎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预估,而其犯罪后的线上交流充分表明其对未成年人犯罪定罪的法律软肋认知清晰,可以说完全有预谋地利用了法律的漏洞进行犯罪。

       而去年的两部反映校园欺凌的电影,《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校园欺凌的话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当然,这也说明我国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强,为解决校园欺凌,我国各地纷纷立法防治校园欺凌的发生,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安全。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多方共治,多管齐下,如立法、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甚至是医学(犯罪基因筛查、犯罪心理干预、犯罪医学管控)……多路径干预,而本文主要探讨礼仪路径对于校园欺凌所起到的弱化或消弭作用。


         (360百科)
       礼仪是中外现代文明社会愈来愈强调的社会构建板块,它集道德及规范于一体,成为约束社会个体行为和公众行为的有效手段,促进社会高度文明发展的有效路径。
而礼仪背后的心理支持和诉求,礼仪外化的言行约束(仪容仪表、仪言仪行、仪态、仪式等),恰恰对于校园欺凌有一定的弱化或消弭功能。

一、礼仪渗透能从帮助学生进行健康的社会心理建设,有效抵御欺凌的入侵。
       1.1据调研,校园内往往是弱势群体的学生容易出现被欺凌现象。
哪些个体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弱势群体呢?
       ①性格障碍者。
       内向、害羞、胆小懦弱,或缺乏正常或正确的社交能力,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缺乏朋友,没有一个稳定的交际圈;
       ②外形缺陷、身体残障者(如兔唇、小儿麻痹患者或其他肢体残疾者);
       ③智力障碍者(如自闭症儿童、弱智患儿);
       ④行为习惯异于他人者(如个人卫生疏懒者)。
哪些个体容易成为欺凌者呢?
       ①性格障碍者
       与被欺凌者不同,欺凌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冲动,强势霸道,有暴力倾向。
       ②部分优势者
       在生活中某方面具备一定的优越感,如经济富有,或者学习成绩良好,或者体格健壮,容易利用优势形成校园小团伙。
       ③家庭问题影响者
       如家庭残缺不完整者、家庭教育缺失者或者家庭教育错误者。
       通过比对会发现,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两者背后都是不健康心理体系的存在,这样的心理体系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产生了一定的驱动力。
       而校园仪礼的建立与渗透可以有效减弱或消弭这种驱动力。
       让我们来分析探讨一下校园礼仪如何能够产生这种效力。

一、礼仪中的社交距离能提供给社交个体一定的安全感。
       我想首先在分析校园礼仪对于校园欺凌的减弱或消弭能力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它属于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们根据马斯洛理论可以看到,在社会生活需求中,安全需要是除了生理需要之外的第二层次需要。

       安全是每个个体向上发展的基石。安居乐业、安身立命、国泰民安等等成语无不传递着人们对安全安定的需求。

       而社交礼仪的社交距离尺度恰恰能够让人们在交往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因为社交礼仪需要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保持有分寸的社交距离可以帮助社交个体获得一定的社交安全感,避免近距离交往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

①身体距离。
       其实,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交往需要一定的身体社交距离,以保证自己的安全性。如猫猫狗狗在一定的他人或他物进入它的领域范围时,会用竖毛、竖尾或者呲牙低吠等方式向对方警告示威。
       其实,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也一样,只有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才能有安全感和自由感。所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同样要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社交距离意识,例如不要和他人随意勾肩搭背,不要以开玩笑方式触碰或攻击他人身体,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或纠纷。

②物权距离
       物权的明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国传统人际交往中强调人情交往,重人情轻理性,有时物权概念并不明晰,常常会有“共享”概念,随意支配他人财物引发社交纠纷甚至是法律纠纷,导致矛盾激化。其实中国的传统礼仪向来强调礼尚往来,亲兄弟明算账,物权概念更加明确的今天,学校教育强化礼仪版块中的物权距离,有利于帮助学生个体树立物权概念,强化自我与他人的物权意识,也会避免一定的校园矛盾。如教导学生不要随意翻动他人物品,更不能随意占用或占有他人物品。不要轻易向同学借钱,如果万不得已向同学借钱要按照规定及时返还。人情来往尽量礼尚往来,或者AA制等等。

③心理距离
       每个个体心底都有自己不愿与他人分享的秘密或隐私,渴望属于个人的自由。人类不断前行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渴望自由的思考,渴望成为那根可以会自由思想的芦苇,保持自我与他人或者他人与自我的心理距离是每个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的基本尺度。
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要随意探听谈论他人隐私,不要以为关系亲密就可以替代他人做决定,更不可以将他人隐私公布于众。

       礼仪从以上三方面确保了交往中人们对身体、对经济、对思想所需的安全感,使得社交行为正常而健康地开展。


二、礼仪教育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对尊重的需要。
       当第二层次需求完成之后,人们会产生更高级的社会需求,和马斯洛理论的第四层对照,
就是第四层需要,这便是尊重需求。

       而尊重恰恰是礼仪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强调礼仪性的社会交往能够满足人们对尊重的需求。
       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尊重就是礼仪,目中无人妄自尊大者不懂得尊重他人,卑躬屈膝妄自菲薄者不懂得尊重自己。

       校园欺凌者缺乏的正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缺乏社交平等意识,过度肯定自我,进而导致欺凌他人。

       校园被欺凌者缺乏的正是对自我应有的尊重,同样缺乏社交平等意识,过度否定自我,委曲求全,不敢寻求外界帮助,导致自我被欺凌。

       这两者看似完全不同实则均为对尊重的错读。
       礼仪教育的仪言、仪行、仪表、仪容、仪态等方面的规范出发点正是让学习者明白什么是尊重对方的言行举止,什么是尊重自我的言行举止。

       让孩子懂得如何尊重他人以及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是一个平等双向的平衡状态。

       君子谦谦,彬彬有礼,不卑不亢乃礼仪交往的正确表现。欺凌本身就是社交中不平等状态的后果,如果真正实现了社交尊重那也能降低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

三、礼仪性交往能带给人们愉悦感,满足人们的愉悦需求。
       人们不喜欢被害怕恐惧沮丧等负面消极情绪所控制,人们会去积极地寻求让自己快乐愉悦的元素,这是人的本能。而暴力行为带给人们的却是害怕恐惧等负面感受,就欺凌方而言,也许霸权让他们感受到了一时凌驾于人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是一种伪快乐。这种伪快乐,它得不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更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因为这是以剥夺他人快乐为基础的快乐,也就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给对方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一旦被欺凌者强大了,可能以往的被欺凌者便成了新的施暴者,而以往的欺凌者便成了新的被施暴者。

       社交关系永远处于一种失衡状态,难以平衡。这一点我们在家庭教育中感受应该最为明显,小时候家庭中的众多被施暴者一转身就成了学校和社会的施暴者,他们往往自然而然地以从小接受的交往模式区处理更多其他的社会交往,导致恶性循环,埋下更多的社会暴力隐患。

       善良而友好的言行模式,可以传递给我们良好而愉悦的情绪感受,“由德发生的印象是令人愉快的,而由恶发生的印象是令人不快的。”(大卫·休谟David Hume,苏格兰哲学家)。而礼仪中表情的微笑,行为的谦让,语言的恭敬都会带给人们被关爱被尊重的愉悦感,这与校园欺凌传递给人们的负面感受完全相反。所以,从本能的角度而言,人们会更愿意接纳礼仪性社交而排斥以强欺弱式的霸凌性社交行为。而且,这种愉悦感是双向发生的,也就是无论甲方还是乙方都能在交往中获得一定的愉悦感,不是单线行为,是一种双赢行为。并且这种愉悦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与支持,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这种愉悦感具有一定的传导效应,可以更绵延更持久,甚至可以进一步获得新的愉悦反馈。
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市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翰·福赛斯认为,“当你表现出善意的利他举动,哪怕仅仅是给别人让让路,大脑就会释放出快乐荷尔蒙激素——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而这两种物质都会使人的快乐感和幸福感更高。”

       所以,通过校园礼仪培养提升校园生活愉悦度,进而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让每个学生在校园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综上三方面所述,礼仪教育对于校园欺凌有着良好的弱化或消弭作用,对于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①《论休谟的道德愉悦感及其理论定位》  罗伟玲&陈晓平(《现代哲学》   2011年第6期p72—p77)
②百度百科/360百科

 
【本网整理编辑:赵杭】【新闻来源:柳蓉】联系电话:01067490691
形象设计行业动态 课程推荐
程从正讲相亲礼仪二:着装要中  
[2023-2-17]
旗袍承载着文明诠释着东方美 
[2022-8-1]
风尚圈GFA旗袍仪态师资班8  
[2022-7-28]
礼仪培训师服务礼仪培训之中餐  
[2022-7-26]
礼仪培训师训练营之高端位次礼  
[2022-7-25]
高级礼仪培训师应该具备什么样  
[2022-7-23]
礼仪培训师培训之餐桌礼仪和服  
[2022-7-22]
中国形象礼仪行业礼仪培训师培  
[2022-7-20]
第99届GFA国际形象管理师  
[2022-7-19]
形象管理师:没有不漂亮的颜色  
[2022-7-13]
关于我们 | 合作交流 | 有问必答 | 在线咨询 |

中国形象礼仪协会    指导

形象礼仪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www.cni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603948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06033